周如璧
我對啟明先生,先聞大名,后識真人。
上世紀80年代,他的書畫已經廣為人知,當時我在忻府區任職,聞之頓生欽佩、景仰之情。本世紀初,我調到忻州市委宣傳部,曾任副部長的啟明先生業已退休。
工作上憾無交集,但因共同的書畫愛好,且脾性相近、志趣相投,我們的交往就多了起來,近年更甚。

作者(右)與張啟明先生(左)在一起
啟明先生祖籍天津,生于張家口,上世紀60年代初,從天津美術學院畢業來到忻州。
他常說,天津是他的人生起點,忻州則是他的精神家園。在我看來,啟明先生早已成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忻州人。
多年來,時光遷移,職務變化,他始終不輟于對忻州文化的探尋和書畫藝術的追求,撓羊漢的忠勇剛烈,山水關城的開放包容,老區人民的質樸純厚,已長期熔鑄于他的日常行為習慣和精神性情。
雁門關懷古,野史亭問情,五臺山悟道,傅山院研習……他對忻州文化的涵泳、吸收,尤其體現在他的書畫作品中。
黃河風情、雄關血性、文人氣節、佛境禪意……一脈相承的地域文化,幻化為他書畫創作的藝術光芒。他的筆下,聚焦了忻州的山川風物,描繪了忻州的生活百態,凝練了忻州人的生活艱辛與奮斗精神,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忻州把他攬入寬廣的懷抱,他也把忻州融入自己的血脈之中。

在張啟明先生書畫展上
啟明先生的書畫藝術,如溪水般流瀉在忻州大地。無論是古剎林立的五臺山上、雄渾蒼莽的黃河之濱、熙熙攘攘的古城街巷、車水馬龍的新區大道,還是機關單位場館、市井商業門店,乃至尋常百姓居室,他的書畫作品可謂飛入千門萬戶,他的名字實為家喻戶曉。
對書畫藝術,我始終抱有敬畏之心,為什么敬畏?你走進去之后才知道它的難度、它的高度。藝術的境界、格調,不僅需要專業技法的提升,需要學問閱歷的滋養,還需要以人品人格賦予它個性化的靈魂。
啟明先生的書畫作品植根傳統,走近大眾,意存高古,雅俗共賞。
他的書法,取法顏真卿,金石韻味于蒼潤厚重之中,動感騰躍于雄勁飽滿之內,獨特的“啟明體”賦予了現代書法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與鑒賞美;他的國畫,摹物繪形活靈活現,構圖著色鮮艷明快,或一派向上向善的欣欣向榮,或一種情趣簡雅的淡淡清幽,調性高雅,意蘊深遠,總是透著揮之不去的吸引力。


每每駐足于啟明先生的書畫之前,我都會陶醉其中,對他的藝術造詣肅然起敬。初讀,視覺沖擊強烈,妙趣橫生,審美享受頓時獲得;細品,識其性情詩情,引發共鳴,胸境開闊之感油然而生。他的書畫和他的做人一樣堂堂正正,總是給人一種力量感、正義感。
作為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書畫藝術家,長期以來獲得了社會各界廣泛的贊譽,而且曾任文化局長、宣傳部副部長的啟明先生,十分平易近人,與人相處總是平等客氣,讓所有與他相逢的人感覺非常舒服。
不恃于技高藝超,不羈于名韁利鎖,向他求字求畫的人,不論身份地位,他都誠心對待、認真創作;對后輩學生的求教,他都熱心分享,知無不言、傾囊相授。
現在,他戲稱自己已跨入“八零后”行列,然而青衿之志,白首益堅,筆耕不輟,創作不止。他要做的事很多,求字要畫的人絡繹不絕,各種書畫活動邀請參加,他總是樂此不疲,有求必應,氣定神閑,勉力而行。

誠然,書畫藝術容不得急功近利,要不得心浮氣躁。不急不躁,順其自然,這或許正是藝術作品越來越有品味、藝術家越來越受人喜愛、受人敬重的一個重要原因。啟明先生正是這樣的人。道是文品畫品皆人品,實不枉言。
格調和金錢無關。不泯然于世故,永遠潔身自好,永遠隨性浪漫,啟明先生的人生通透而灑脫。他愛好廣泛,書畫、音樂、籃球、網球,文體兼擅,這或許是他書畫作品中琴韻詩情流淌、力量動感兼具的內在原因。他的生活總是科學地安排、藝術地呈現,井井有條,舉重若輕。他像一縷強勁不息的文化清風,吹拂著忻州書畫界。
如果說,啟明先生的書畫是忻州當代的藝術精品,是后學者追慕的一個高度,那么,他身上所蘊含的對書畫藝術孜孜追求、對人民對社會甘于奉獻、對生活樂觀豁達的精神情懷,更是我等學習效仿的楷模。
誠愿啟明先生藝術生命永葆青春!

張啟明,筆名弓月,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、國家一級美術師。祖籍天津,1941年出生于河北省張家口市。1963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。歷任忻州地區文聯主席、文化局長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聯黨組書記等職。
38年的黨政工作之余,他臨池不輟,堅持書畫創作。作品參加國家級展覽、比賽,并多次獲國家大獎,曾先后四次舉辦個人畫展,出版《摭拾集》《啟明文輯》《張啟明書畫集》,由國家郵政總局發行出版書畫明信片一套(16張)。
張啟明書法早年臨習顏真卿及華世奎帖,雄勁渾厚,樸茂端莊;又學漢隸,方健峻峭,追求金石風骨。繪畫以油畫、年畫為主,又攻國畫花鳥寫意,曾受教于孫其峰、張其翼、肖朗、王頌余諸師。
最近,忻州市書畫研究所為張啟明專設的工作室揭牌啟動。張啟明將精選的38幀書畫作品無償捐贈給忻州市書畫研究院,體現了他堅守初心、牢記使命,熱愛忻州、回報社會的高尚情懷。
(責任編輯:盧相?。?/span>